今天我们来谈谈Linux的内存机制。 首先我们理一下概念 一、什么是linux的内存机制?
我们知道,直接从物理内存读写数据要比从硬盘读写数据要快的多,因此,我们希望所有数据的读取和写入都在内存完成,而内存是有限的,这样就引出了物理内存与虚拟内存的概念。 要深入了解linux内存运行机制,需要知道下面提到的几个方面:
因此,合理规划和设计Linux内存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Linux 操作系统中,当应用程序需要读取文件中的数据时,操作系统先分配一些内存,将数据从磁盘读入到这些内存中,然后再将数据分发给应用程序;当需要往文件中写 数据时,操作系统先分配内存接收用户数据,然后再将数据从内存写到磁盘上。然而,如果有大量数据需要从磁盘读取到内存或者由内存写入磁盘时,系统的读写性 能就变得非常低下,因为无论是从磁盘读数据,还是写数据到磁盘,都是一个很消耗时间和资源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Linux引入了buffers和 cached机制。
为了验证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可以通过vi打开一个非常大的文件,看看cached的变化,然后再次vi这个文件,感觉一下两次打开的速度有何异同,是不是第二次打开的速度明显快于第一次呢? find /* -name *.conf 看看buffers的值是否变化,然后重复执行find命令,看看两次显示速度有何不同。
二、linux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虚拟内存(swap)? A.[root@wenwen ~]# cat /proc/sys/vm/swappiness 60 上面这个60代表物理内存在使用60%的时候才会使用swap swappiness=0的时候表示最大限度使用物理内存,然后才是 swap空间, swappiness=100的时候表示积极的使用swap分区,并且把内存上的数据及时的搬运到swap空间里面。 通常情况下: swap分区设置建议是内存的两倍 (内存小于等于4G时),如果内存大于4G,swap只要比内存大就行。另外尽量的将swappiness调低,这样系统的性能会更好。 B.修改swappiness参数 临时性修改: [root@wenwen ~]# sysctl vm.swappiness=10 vm.swappiness = 10 [root@wenwen ~]# cat /proc/sys/vm/swappiness 10
永久性修改: [root@wenwen ~]# vim /etc/sysctl.conf 加入参数: vm.swappiness = 35 然后在直接: [root@wenwen ~]# sysctl -p 查看是否生效: cat /proc/sys/vm/swappiness 35
三、怎么释放内存? 一般系统是不会自动释放内存的 关键的配置文件/proc/sys/vm/drop_caches。这个文件中记录了缓存释放的参数,默认值为0,也就是不释放缓存。他的值可以为0~3之间的任意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0 – 不释放 实操:
很明显多出来很多空闲的内存了吧
四、怎么释放swap? 前提:首先要保证内存剩余要大于等于swap使用量,否则会宕机!根据内存机制,swap分区一旦释放,所有存放在swap分区的文件都会转存到物理内存上。通常通过重新挂载swap分区完成释放swap。 a.查看当前swap分区挂载在哪?
b.关停这个分区
c.查看状态:
d.查看swap分区是否关停,最下面一行显示全0 e.将swap挂载到/dev/sda5上
f.查看挂载是否成功
五、一些实际的小例子? 我在设置mysql的时候,将 my.cnf文件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6G(我操作系统的内存就是6G,一般这个值设置为操作系统内存的80%) 这个值并不是设置的越大越好。设置的过大,会导致system的swap空间被占用,导致操作系统变慢,从而减低sql查询的效率。
这里你可以这么理解,当我将这个buffer_pool_size设置得过大,跟操作系统内存一样大的时候,我使用mysql,会在一段时间内调用大量的数据进内存,由于linux的内存机制,再根据最近最优的原则,将一部分数据筛选放入swap分区,而swap分区没有及时的清理掉数据,当再次调用其它数据的时候,又会将一部分数据筛选放入swap分区,可能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物理内存还有剩余,甚至是空的,而swap分区却是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