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服务器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时间:2014-07-04 14:34 来源:linux.it.net.cn 作者:IT网
作为一名Linux系统管理员,最主要的工作是优化系统配置,使应用在系统上以最优的状态运行,但硬件问题、软件问题、网络环境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了对系统的优化变得异常复杂,如何定位性能问题出在哪个方面,是性能优化的一大难题。 本文从系统入手,重点讲述由于系统软、硬件配置不当造成的性能问题,并且给出了检测系统故障和优化性能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一、 系统性能分析的目的
1.1 找到系统性能的瓶颈
系统的性能是指操作系统完成任务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响应速度。Linux系统管理员可能经常会遇到系统不稳定、响应速度慢等问题,例如在Linux上搭建了一个Web服务,经常出现网页无法打开、打开速度慢等现象。遇到这些问题,就有人会抱怨Linux系统不好,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操作系统完成一个任务是与系统自身设置、网络拓朴结构、路由设备、路由策略、接入设备、物理线路等多个方面都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性能。因此,当Linux应用出现问题时,应当从应用程序、操作系统、服务器硬件、网络环境等方面综合排查,定位问题出现在哪个部分,然后集中解决。
1.2 提供性能优化方案
查找系统性能瓶颈是个复杂而耗时的过程,需要在应用程序、操作系统、服务器硬件、网络环境等方面进行查找和定位,影响性能最大的是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两个方面,因为这两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易察觉,隐蔽性很强。而硬件、网络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能马上定位。一旦找到了系统性能问题,解决起来就非常迅速和容易,例如发现系统硬件存在问题,如果是物理故障,那么更换硬件就可以了,如果是硬件性能不能满足需求,升级硬件就可以了;如果发现是网络问题,比如带宽不够、网络不稳定,只需优化和升级网络即可;如果发现是应用程序问题,修改或优化软件系统即可;而如果是操作系统配置问题,修改系统参数、修改系统配置即可。
可见,只要找到了性能瓶颈,就可以提供性能优化方案,有标准、有目的地进行系统优化。
1.3 使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使用达到平衡
Linux操作系统是一个开源产品,也是一个开源软件的实践和应用平台,在这个平台下由无数的开源软件支撑,常见的有Apache、Tomcat、MySQL、PHP等。开源软件的最大理念是自由、开放,那么Linux作为一个开源平台,最终要实现的是通过这些开源软件的支持,以最低廉的成本,达到应用性能的最优化。但是,系统的性能问题并非是孤立的,解决了一个性能瓶颈,可能会出现另一个性能瓶颈,所以说性能优化的最终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系统的各项资源使用趋于合理并保持一定的平衡,即系统运行良好的时候恰恰就是系统资源达到了一个平衡状态的时候。而在操作系统中,任何一项资源的过度使用都会破坏这种平衡状态,从而导致系统响应缓慢或者负载过高。例如,CPU资源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系统中出现大量的等待进程,导致应用程序响应缓慢,而进程的大量增加又会导致系统内存资源的增加,当物理内存耗尽时,系统就会使用虚拟内存,而虚拟内存的使用又会造成磁盘I/O的增加并加大CPU的开销。因此,系统性能的优化就是在硬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 分析系统性能涉及的人员
2.1 Linux系统管理人员
在做性能优化过程中,系统管理人员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首先,系统管理人员要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当前运行状态,例如系统负载、内存状态、进程状态、CPU负荷等信息,这些信息是检测和判断系统性能的基础和依据;其次,系统管理人员还有掌握系统的硬件信息,例如磁盘I/O、CPU型号、内存大小、网卡带宽等参数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综合评估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第三,作为一名系统管理人员,还要掌握应用程序对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更深入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例如是否有程序BUG、内存溢出等问题,通过对系统资源的监控,就能发现应用程序是否存在异常,如果确实是应用程序存在问题,需要把问题立刻反映给程序开发人员,进而改进或升级程序。
性能优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和繁琐的过程,系统管理人员只有了解了系统硬件信息、网络信息、操作系统配置信息和应用程序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的展开对服务器性能优化,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缜密分析问题的头脑。
2.2 系统架构设计人员
系统性能优化涉及的第二类人员就是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人员。如果系统管理人员在经过综合判断后,发现影响性能的是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那么程序架构设计人员就要及时介入,深入了解程序运行状态。首先,系统架构设计人员要跟踪了解程序的执行效率,如果执行效率存在问题,要找出哪里出现了问题;其次,如果真的是架构设计出现了问题,那么就要马上优化或改进系统架构,设计更好的应用系统架构。
2.3 软件开发人员
系统性能优化最后一个环节涉及的是程序开发人员,在系统管理员或架构设计人员找到程序或结构瓶颈后,程序开发人员要马上介入进行相应的程序修改。修改程序要以程序的执行效率为基准,改进程序的逻辑,有针对性地进行代码优化。例如,系统管理人员在系统中发现有条SQL语句耗费大量的系统资源,抓取这条执行的SQL语句,发现此SQL语句的执行效率太差,是开发人员编写的代码执行效率低造成的,这就需要把这个信息反馈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在收到这个问题后,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SQL优化,进而实现程序代码的优化。
从上面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系统性能优化一般遵循的流程是:首先系统管理人员查看系统的整体状况,主要从系统硬件、网络设备、操作系统配置、应用程序架构和程序代码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发现是系统硬件、网络设备或者操作系统配置问题,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情况自主解决;如果发现是程序结构问题,就需要提交给程序架构设计人员;如果发现是程序代码执行问题,就交给开发人员进行代码优化。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系统性能优化的过程。
三、影响Linux性能的各种因素
3.1 系统硬件资源
1.CPU
CPU是操作系统稳定运行的根本,CPU的速度与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整体的性能,因此,CPU数量越多、主频越高,服务器性能也就相对越好。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目前大部分CPU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运行一个线程,超线程的处理器可以在同一时间运行多个线程,因此,可以利用处理器的超线程特性提高系统性能。在Linux系统下,只有运行SMP内核才能支持超线程,但是,安装的CPU数量越多,从超线程获得的性能方面的提高就越少。另外,Linux内核会把多核的处理器当作多个单独的CPU来识别,例如两个4核的CPU,在Lnux系统下会被当作8个单核CPU。但是从性能角度来讲,两个4核的CPU和8个单核的CPU并不完全等价,根据权威部门得出的测试结论,前者的整体性能要比后者低25%~30%。
可能出现CPU瓶颈的应用有邮件服务器、动态Web服务器等,对于这类应用,要把CPU的配置和性能放在主要位置。
2.内存
内存的大小也是影响Linux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内存太小,系统进程将被阻塞,应用也将变得缓慢,甚至失去响应;内存太大,导致资源浪费。Linux系统采用了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两种方式,虚拟内存虽然可以缓解物理内存的不足,但是占用过多的虚拟内存,应用程序的性能将明显下降,要保证应用程序的高性能运行,物理内存一定要足够大;但是过大的物理内存,会造成内存资源浪费,例如,在一个32位处理器的Linux操作系统上,超过8GB的物理内存都将被浪费。因此,要使用更大的内存,建议安装64位的操作系统,同时开启Linux的大内存内核支持。
由于处理器寻址范围的限制,在32位Linux操作系统上,应用程序单个进程最大只能使用2GB的内存,这样以来,即使系统有更大的内存,应用程序也无法“享”用,解决的办法就是使用64位处理器,安装64位操作系统。在64位操作系统下,可以满足所有应用程序对内存的使用需求 ,几乎没有限制。
可能出现内存性能瓶颈的应用有打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静态Web服务器等,对于这类应用要把内存大小放在主要位置。
3.磁盘I/O性能
磁盘的I/O性能直接影响应用程序的性能,在一个有频繁读写的应用中,如果磁盘I/O性能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应用停滞。好在现今的磁盘都采用了很多方法来提高I/O性能,比如常见的磁盘RAID技术。
RAID的英文全称为: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即独立磁盘冗余阵列,简称磁盘阵列。RAID通过将多块独立的磁盘(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磁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I/O性能和数据冗余。
通过RAID技术组成的磁盘组,就相当于一个大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建立文件系统等操作,跟单个物理硬盘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RAID磁盘组的I/O性能比单个硬盘要高很多,同时在数据的安全性也有很大提升。
根据磁盘组合方式的不同,RAID可以分为RAID0,RAID1、RAID2、RAID3、RAID4、RAID5、RAID6、RAID7、RAID0+1、RAID10等级别,常用的RAID级别有RAID0、RAID1、RAID5、RAID0+1,这里进行简单介绍。
RAID 0:通过把多块硬盘粘合成一个容量更大的硬盘组,提高了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这种方式成本低,要求至少两个磁盘,但是没有容错和数据修复功能,因而只能用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环境中。
RAID 1:也就是磁盘镜像,通过把一个磁盘的数据镜像到另一个磁盘上,最大限度地保证磁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具有很高的数据冗余能力,但磁盘利用率只有50%,因而,成本最高,多用在保存重要数据的场合。
RAID5:采用了磁盘分段加奇偶校验技术,从而提高了系统可靠性,RAID5读出效率很高,写入效率一般,至少需要3块盘。允许一块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的可用性。
RAID0+1: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就成了RAID0+1,至少需要4个硬盘。此种方式的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盘上外,每个盘都有其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同时允许一个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
通过了解各个RAID级别的性能,可以根据应用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合自身的RAID级别,从而保证应用程序在磁盘方面达到最优性能。
4.网络宽带
Linux下的各种应用,一般都是基于网络的,因此网络带宽也是影响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低速的、不稳定的网络将导致网络应用程序的访问阻塞,而稳定、高速的网络带宽,可以保证应用程序在网络上畅通无阻地运行。幸运的是,现在的网络一般都是千兆带宽或光纤网络,带宽问题对应用程序性能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步降低。
3.2 操作系统相关资源
基于操作系统的性能优化也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系统安装、系统内核参数、网络参数、文件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下面依次进行简单介绍。
1.系统安装优化
系统优化可以从安装操作系统开始,当安装Linux系统时,磁盘的划分,SWAP内存的分配都直接影响以后系统的运行性能,例如,磁盘分配可以遵循应用的需求:对于对写操作频繁而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可以把磁盘做成RAID 0;而对于对数据安全性较高,对读写没有特别要求的应用,可以把磁盘做成RAID 1;对于对读操作要求较高,而对写操作无特殊要求,并要保证数据安全性的应用,可以选择RAID 5;对于对读写要求都很高,并且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也很高的应用,可以选择RAID 01。这样通过不同的应用需求设置不同的RAID级别,在磁盘底层对系统进行优化操作。
随着内存价格的降低和内存容量的日益增大,对虚拟内存SWAP的设定,现在已经没有了所谓虚拟内存是物理内存两倍的要求,但是SWAP的设定还是不能忽略,根据经验,如果内存较小(物理内存小于4GB),一般设置SWAP交换分区大小为内存的2倍;如果物理内存大于4GB小于16GB,可以设置SWAP大小等于或略小于物理内存即可;如果内存大小在16GB以上,原则上可以设置SWAP为0,但并不建议这么做,因为设置一定大小的SWAP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2.内核参数优化
系统安装完成后,优化工作并没有结束,接下来还可以对系统内核参数进行优化,不过内核参数的优化要和系统中部署的应用结合起来整体考虑。例如,如果系统部署的是Oracle数据库应用,那么就需要对系统共享内存段(kernel.shmmax、kernel.shmmni、kernel.shmall)、系统信号量(kernel.sem)、文件句柄(fs.file-max)等参数进行优化设置;如果部署的是Web应用,那么就需要根据Web应用特性进行网络参数的优化,例如修改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net.ipv4.tcp_tw_reuse、net.core.somaxconn等网络内核参数。
3.文件系统优化
文件系统的优化也是系统资源优化的一个重点,在Linux下可选的文件系统有ext2、ext3、xfs、ReiserFS,根据不同的应用,选择不同的文件系统。
Linux标准文件系统是从VFS开始的,然后是ext,接着就是ext2,应该说,ext2是Linux上标准的文件系统,ext3是在ext2基础上增加日志形成的,从VFS到ext3,其设计思想没有太大变化,都是早期UNIX家族基于超级块和inode的设计理念。
XFS文件系统是SGI开发的一个高级日志文件系统,后来移植到了Linux系统下,XFS通过分布处理磁盘请求、定位数据、保持Cache 的一致性来提供对文件系统数据的低延迟、高带宽的访问,因此,XFS极具伸缩性,非常健壮,具有优秀的日志记录功能、可扩展性强、快速写入性能等优点。
ReiserFS是在Hans Reiser领导下开发出来的一款高性能的日志文件系统,它通过完全平衡树结构来管理数据, 包括文件数据,文件名及日志支持等,与ext2/ext3相比,最大的优点是访问性能和安全性大幅提升。ReiserFS具有高效、合理利用磁盘空间,先进的日志管理机制,特有的搜寻方式,海量磁盘存储等优点。
3.3 应用程序软件资源
应用程序的优化其实是整个优化工程的核心,如果一个应用程序存在BUG,那么即使所有其他方面都达到了最优状态,整个应用系统还是性能低下,所以,对应用程序的优化是性能优化过程的重中之重,这就对程序架构设计人员和程序开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几种典型应用对系统资源使用的特点
1.1 以静态内容为主的Web应用
这类应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小文件居多,并且读操作频繁,Web服务器一般为Apache或Nginx,因为这两个HTTP服务器对静态资源的处理非常迅速和高效。在Web访问量不大时,可以直接对外提供服务,但是在有很大并发请求时,单一的Web服务无法支撑大量的客户端访问,此时就需要由多台Web服务器组成的负载集群系统。为了实现更高效的访问,在最前端还可以搭建Cache服务器,也就是将静态资源文件缓存到操作系统内存中直接进行读操作,因为直接从内存读取数据要比从硬盘读数据效率高很多,所以在Web前端搭建Cache服务器可以大大提高并发访问性能。常用的Cache软件有Squid、Varinsh等。
Cache服务器虽然可以提高访问性能,但要求服务器有很大的内存,当系统内存充足时,可以缓解磁盘随机读的压力;当内存过小或者内存不足时,系统就会使用虚拟内存,而虚拟内存的使用会引起磁盘I/O的增大,当磁盘I/O增大时,CPU的开销也随之增加。
在高并发访问时,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带宽瓶颈,如果客户端访问量很大且带宽不够,就会阻塞网络,影响访问,因此,在构建基于Web的网络应用时,网络带宽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
1.2 以动态内容为主的Web应用
这类应用的一个特点是频繁地执行写操作,例如Java、PHP、Perl、CGI等,会导致CPU资源消耗严重。因为动态程序的执行要进行编译、读取数据库等操作,而这些操作都会消耗CPU资源,因此,一个基于动态程序的Web应用,应该选择多个性能较高的CPU,这将对系统整体性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基于动态内容的Web应用在高并发访问时,系统执行的进程数会很多,因此要注意负载的分配。由于过多的进程会消耗大量系统内存,如果内存不足,就会使用虚拟内存,而虚拟内存的增加会导致磁盘写操作频繁,进而消耗CPU资源,因此要寻求一个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平衡点,例如配置较大的内存和高性能的CPU,而在软件方面可通过如Memcached加快程序与数据库之间的访问效率。
1.3 数据库应用
数据库应用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消耗内存和磁盘I/O,而对CPU的消耗并不是很大,因此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为数据库服务器配置较大的内存和读写较快的磁盘阵列,例如,可以为数据库服务器的磁盘选择RAID5、RAID01等RAID级别。将Web Server与DB Server分离也是优化数据库应用的一个常用做法。如果客户端用户对数据库的请求过大,还可以考虑采取数据库的负载均衡方案,通过软件负载均衡或硬件负载均衡的方式提高数据库访问性能。
对于数据库中过大的表,可以考虑进行拆分,也就是将一个大表拆分成多个小表,再通过索引进行关联处理,这样可以避免查询大表造成的性能问题,因为表太大时,查询遍历全表会造成磁盘读操作激增,进而出现读操作等待的情况。同时,数据库中查询语句复杂,大量的where子句,order by、group by排序语句等,容易使CPU出现瓶颈。最后,当数据更新时,数据更新量大或更新频繁,也会造成磁盘写操作激增,出现写操作的瓶颈。这些也应该在程序代码中避免。
在日常应用中,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那就是读写分离。 同时对数据库进行读和写的操作,是效率极低的一种访问方式,较好的做法是根据读、写的压力和需求,分别建立两台结构完全相同的数据库服务器,将负责写的台服务器上的数据,定时复制给负责读的服务器,通过读写的协作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通过缓存方式也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 缓存是数据库或对象在内存中的临时容器,使用缓存可大幅减少数据库的读取操作,改由内存来提供数据。比如可以在 Web Server和DB Server之间增加一层数据缓存层,在系统内存中建立被频繁请求对象的副本,这样一来,不访问数据库也可为程序提供数据,现在应用很广泛的Memcached就是基于这个原理。
1.4 软件下载应用
静态资源下载服务器的主要特点是带宽消耗严重,同时对存储性能要求也很高,在下载量极高时,可以采用多台、多点服务器分流形式分担下载负荷,在HTTP服务器方面,从高性能角度和减少服务器部署的角度考虑,推荐采用Lighttpd HTTP服务器,而不是采用传统的Apache服务器,原因是Apache使用阻塞模式的I/O操作,性能相对较差,并发能力有限,而Lighttpd使用异步I/O方式,处理资源下载的并发能力远远超过Apache。
1.5 流媒体服务应用
流媒体主要应用在视频会议、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在线直播等方面,这类应用主要的性能瓶颈是网络带宽和存储系统带宽(主要是读操作),面对海量用户,如何保障用户接收到高清晰的、流畅的画面,如何最大限度地节省网络带宽,这些都是流媒体应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于流媒体服务器的优化,可以从存储策略、传输策略、调度策略、代理服务器缓存策略及流媒体服务器的体系结构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在存储方面,需要对视频的编码格式进行优化,进而节省空间,优化存储性能;在传输方面,可以采用智能流技术控制发送的速率,最大程度保障用户观看视频的流畅性;在调度方面,可以采用静态调度和动态调度结合的方法;在代理服务器方面,可以采用分段缓存、动态缓存等管理策略;在流媒体体系结构方面,可以采用内存池和线程池技术改善内存消耗和线程过多对性能造成的影响。
基于Web应用的性能分析及优化案例
一、 基于动态内容为主的网站优化案例
1.网站运行环境说明
硬件环境:1台IBM x3850服务器, 单个双核Xeon 3.0G CPU,2GB内存,3块72GB SCSI磁盘。
操作系统:CentOS5.4。
网站架构:Web应用是基于LAMP架构,所有服务都在一台服务器上部署。
2.性能问题现象及处理措施
现象描述
网站在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访问高峰时,网页无法打开,重启服务后,网站能在一段时间内能正常服务,但过一会又变得响应缓慢,最后网页彻底无法打开。
检查配置
首先检查系统资源状态,发现服务出现故障时系统负载极高,内存基本耗尽,接着检查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发现“MaxClients”选项值被设置为2000,并且打开了Apache的KeepAlive特性。
处理措施
根据上面的检查,初步判断是Apache的”MaxClients“选项配置不当引起的,因为系统内存仅有2GB大小,而“MaxClients”选项被配置为2000,过多的用户访问进程耗尽了系统内存;然后,修改httpd.conf配置文件的“MaxClients”选项,将此值由2000降到1500;继续观察发现,网站还是频繁宕机,于是又将“MaxClients”选项值降到1024,观察一段时间发现,网站服务宕机时间间隔加长了,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但是系统负载还是很高,网页访问速度极慢。
3.第一次分析优化
既然是由系统资源耗尽导致的网站服务失去响应,那么就深入分析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uptime、vmstat、top、ps等命令的联合使用,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描述
系统平均负载很高,通过uptime输出的系统“load average”值都在10以上,而CPU资源也消耗严重,这是造成网站响应缓慢或长时间没有响应的主要原因,而导致系统资源消耗过高的主要依据是用户进程消耗资源严重。
原因分析
通过top命令发现,每个Apache子进程消耗将近6~8MB左右内存,这是不正常的。根据经验,在正常情况下每个Apache子进程消耗的内存在1MB左右,结合Apache输出日志发现,网站首页访问频率最高,也就是说首页程序代码可能存在问题。于是检查首页的PHP代码,发现首页的页面非常大,图片很多,并且由全动态的程序组成,这样每次用户访问首页都要多次查询数据库,而查询数据库是个非常耗费CPU资源的过程,并且首页PHP代码也没有相应的缓存机制,每个用户请求都要重新进行数据库查询操作,数据库查询负荷有多高可想而知。
处理措施
修改首页PHP代码,缩减页面大小,并且对访问频繁的操作增加缓存机制,尽量减少程序对数据库的访问。
4.第二次分析优化
通过前面简单优化,系统服务宕机现象出现次数减少很多,但是在访问高峰时网站偶尔还会无法正常访问。这次仍然从分析系统资源使用状况入手,发现系统内存资源消耗过大,并且磁盘I/O有等待问题,于是得出如下结论:
原因分析
内存消耗过大,肯定是用户访问进程数过多导致的,在没有优化PHP代码之前,每个Apache子进程消耗6~8MB内存,如果设置Apache的最大用户数为1024,那么内存耗尽是必然的,当物理内存耗尽时,虚拟内存就会启用,频繁地使用虚拟内存,肯定会出现磁盘I/O等待问题,最终导致CPU资源耗尽。
处理措施
通过上面对PHP代码的优化,每个Apache子进程消耗的内存资源基本维持在1~2MB左右,因此修改Apache配置文件httpd.conf中的”MaxClients”选项值为“600”,同时把Apache配置中的“KeepAlive”特性关闭,这样Apache进程数大量减少,基本维持在500~600之间,虽然偶尔也会使用虚拟内存,但是Web服务正常了,服务宕机问题也很少出现了。
5.第三次分析优化
经过前两次的优化,网站基本运行正常,但是在访问高峰时偶尔还会出现站点无法访问得现象,继续进行问题分析,通过命令查看系统资源,发现仍是CPU资源耗尽导致的,但是与前两次又有所不同:
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后台日志,发现PHP程序有频繁访问数据库的操作,大量的SQL语句中有where, order by等子句;同时,数据库查询过多,大部分都是复杂查询,一般都需要遍历全表,而大量的表没有建立索引,这样的程序代码导致MySQL数据库负荷过高,而MySQL数据库和Apache部署在同一台服务器上,这也是导致服务器消耗CPU资源过高的原因。
处理措施
优化程序中的SQL语句,增加where子句上的匹配条件,减少遍历全部的查询,同时在where和order by子句的字段上建立索引,并且增加程序缓存机制,通过这次优化,网站运行基本处于正常状态,再也没有出现宕机的现象。
6.第四次优化分析
通过前面三次优化以后,网站在程序代码、操作系统、Apache等方面的优化空间越来越小,要避免出现服务气宕机现象,并且保证网站稳定、高效、快速地运行,可以从网站结构上进行优化,也就是将Web和数据库分离部署,可以增加一台专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单独部署MySQL数据库。随着访问量的增加,如果前端无法满足访问请求,还可以增加多台Web服务器,Web服务器之间进行负载均衡部署,解决前端性能瓶颈;如果在数据库端还存在读写压力,还可以继续增加一台MySQL服务器,将MySQL进行读写分离部署,这样一套高性能、高可靠的网站系统就构建起来了。
二、 基于动态、静态内容结合的网站优化案例
1.网站运行环境说明
硬件环境:两台IBM x3850服务器, 单个双核Xeon 3.0G CPU,4GB内存,3块72GB SCSI磁盘。
操作系统:CentOS5.4。
网站架构:Web应用是基于J2EE架构的电子商务应用,Web端应用服务器是Tomcat,采用MySQL数据库,Web和数据库独立部署在两台服务器上。
2.性能问题现象以及处理措施
现象描述
网站访问高峰时,网页无法打开,重启Java服务后,网站可以正常运行一段时间,但过一会又变得响应缓慢,最后网页彻底无法打开。
检查配置
首先检查系统资源状态,发现服务出现故障时系统负载极高,CPU满负荷运行,Java进程占用了系统99%的CPU资源,但内存资源占用不大;接着检查应用服务器信息,发现只有一个Tomcat在运行Java程序;接着查看Tomcat配置文件server.xml,发现server.xml文件中的参数都是默认配置,没有进行任何优化。
处理措施
server.xml文件的默认参数需要根据应用的特性进行适当的修改,例如可以修改“connectionTimeout“、“maxKeepAliveRequests”、“maxProcessors”等几个Tmcat配置文件的参数,适当加大这几个参数值。修改参数值后,继续观察发现,网站服务宕机时间间隔加长了,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但是Java进程消耗CPU资源还是很严重,网页访问速度极慢。
3.第一次分析优化
既然Java进程消耗CPU资源严重,那么需要查看到底是什么导致Java消耗资源严重,通过lsof、netstat命令发现有大量的Java请求等待信息,然后查看Tomcat日志,发现大量报错信息、日志提示和数据库连接超时,最终无法连接到数据库,同时,访问网站静态资源,也无法访问,于是得出如下结论:
原因分析
Tomcat本身就是一个Java容器,是使用连接/线程模型处理业务请求的,主要用于处理Jsp、servlet等动态应用,虽然它也能当作HTTP服务器,但是处理静态资源的效率很低,远远比不上Apache或Nginx。从前面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Tomcat无法及时响应客户端的请求,进而导致请求队列越来越多,直到Tomcat彻底崩溃。对于一个正常的访问请求来说,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会把请求交给Tomcat去处理,Tomcat接着执行编译、访问数据库等操作,然后把信息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接收到信息后,Tomcat就关闭这个请求链接,这样一个完整的访问过程就结束了。而在高并发访问状态下,很多的请求瞬间都交给Tomcat处理,这样Tomcat还没有完成第一个请求,第二个请求就来了,接着是第三个,等等,这样越积越多,Tomcat最终失去响应, Java进程就会处于僵死状态,资源无法释放,这就是根本原因。
处理措施
要优化Tomcat性能,需要从结构上进行重构,首先,加入Apache支持,由Apache处理静态资源,由Tomcat处理动态请求,Apache服务器和Tomcat服务器之间使用Mod_JK模块进行通信。使用Mod_JK模块的好处是:它可以定义详细的资源处理规则,根据动态、静态网站的特点,将静态资源文件全部交给Apache处理,而动态请求通过Mod_JK模块传给Tomcat去处理,通过Apache+JK+Tomcat的整合,可以大幅度提高Tomcat应用的性能。
4.第二次分析优化
经过前面的优化措施,Java资源偶尔会增高,但是一段时间后又会自动降低,这属于正常状态,而在高并发访问情况下,Java进程有时还会出现资源上升无法下降的情况,通过查看Tomcat日志,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要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性能,单一的Tomcat应用服务器有时会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要结合Mod_JK模块运行基于Tomcat的负载均衡系统,这样前端由Apache负责用户请求的调度,后端又多个Tomcat负责动态应用的解析操作,通过将负载均分配给多个Tomcat服务器,网站的整体性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IT)
作为一名Linux系统管理员,最主要的工作是优化系统配置,使应用在系统上以最优的状态运行,但硬件问题、软件问题、网络环境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致了对系统的优化变得异常复杂,如何定位性能问题出在哪个方面,是性能优化的一大难题。 本文从系统入手,重点讲述由于系统软、硬件配置不当造成的性能问题,并且给出了检测系统故障和优化性能的一般方法和流程。
三、影响Linux性能的各种因素
一、 基于动态内容为主的网站优化案例
6.第四次优化分析
2.性能问题现象以及处理措施
3.第一次分析优化
4.第二次分析优化 |